妻子探望黄维,盼他早出狱,黄维当场摔碗斥责:你以后不用来了
1959年冬,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一顿普通午餐的声响,成了黄维人生的转折点。管教员刚把菜汤端到桌边,门口却传来一阵脚步,是阔别十年的妻子蔡若曙和女儿黄敏南。探视许可批得突然,黄维毫无心理准备。那天,他情绪起伏异常激烈,也正是在这场久别重逢中,出现了“摔碗”一
1959年冬,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一顿普通午餐的声响,成了黄维人生的转折点。管教员刚把菜汤端到桌边,门口却传来一阵脚步,是阔别十年的妻子蔡若曙和女儿黄敏南。探视许可批得突然,黄维毫无心理准备。那天,他情绪起伏异常激烈,也正是在这场久别重逢中,出现了“摔碗”一
1949年1月9日23点,陈官庄以北的夜空被零散火光撕开,冷风裹着焦土味直灌衣领。第四纵队十一师卫生处的小伙子们刚救完一溜伤员,正想靠着土墙眯一会儿,门口忽然闯进报信的老乡:“东北那片山芋地蹲了十来个国军,大概还有军官。”一句话把疲惫赶跑,两个卫生兵抓起步枪就
1973年5月8日清晨,韶山通往毛泽东旧居的小道上尘土飞扬,一辆长沙来的中巴慢慢靠近。车门刚开,几位背脊笔直、头发花白的老人鱼贯而出,村口卖茶蛋的大婶嘀咕了一句:“这几位不像普通游客呀。”她并不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杜聿明、宋希濂等多名曾经叱咤风云的国民党将领
先说东北那档子事。眼看着那边的节奏好不容易顺起来,他忽然把帅给换了,把陈诚推上前台。表面看,他是“又来了”,横插一脚,搞得一锅粥;可实际上,催他下决心的,不在沈阳,也不在北平,而在太平洋对岸。援助这东西,说到底是带线的风筝,人家的钱就要听人家的话。那时候人家一
阅读了它,会让人想起:26军部队是怎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旷古未有的各种艰险,战胜了多少难以忍受的困难。有多少英雄的战士,以非凡的勇敢与智慧,为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奇迹;有多少人民的优秀儿女,为国家解放民族独立贡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曹秀清是陕西米脂人,跟杜聿明是同乡,父亲是米脂当地有名的商人,她从小聪明俊秀,接受了良好教育,受到父亲走南闯北的影响,她胸怀开阔、胆识过人。
说起我国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世人总会忍不住想起他那出身名门的原配妻子杜致礼。众所周知,杜致礼乃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之女,身为顶级名媛的她不但相貌惊艳美丽,而且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深受世人敬重、喜爱。她与杨振宁有着整整53年的美好婚姻,即便后来杨振宁迎娶了翁帆为
上集说到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严厉的手令后,欲召集三个兵团的司令来总部开军事会议。并简单介绍了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和第13兵团司令李弥反对当初放弃徐州的计划以及孙李两个兵团在三天撤退途中的大致情况。
1948年对于国共双方来说,都是决定命运的一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拉开序幕。在经历了65天的鏖战之后,国民党一败涂地。
沈醉在《战犯改造所见闻》中大笑着回忆:“我掰着指头数了一下,仅黄埔一期毕业的,就有杜聿明、宋希濂、黄维、李仙洲、范汉杰、曾扩情、刘嘉树、马励武、周振强、郭一予等十多人,而统率过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大军的军长、兵团司令、总司令等,竟过百余人之多,怎么会连教广播
“1980年3月,北京的风还是冷,你下去车站时别忘了披件厚呢大衣!”杜聿明压低嗓子嘱咐。屋里光线昏黄,墙上那张1959年特赦合影随着门缝的风轻轻晃动——两位昔日国民党将领,如今都在首都郊区的同一个大院里领着薪水、写回忆录。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他被火车拉到北京,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发的搪瓷碗上印着“83号”,每天跟着其他人扫院子、读报纸,没人再提“战犯”两个字。
1956年深秋的北京,一场冷雨刚停,功德林高墙内却因为一纸调令而暗暗涌动。杜聿明这位昔日的装甲兵司令得知,自己将随管理所代表团外出参观。对于已经在狭小院落里度过八年光阴的他,这无异于一声闷雷。
第二天,李弥把那个军官送到杜聿明处,并带有陈毅的一封信。陈毅的信中,起头写得很客气。但中间有些话,杜聿明认为是威胁,其中说到:“你为什么为四大家族服务,而不为人民服务?”
1946年,当蒋介石在南京签署《双十协定》时,他的案头还放着一份绝密作战计划——剿灭中原解放区。
重庆谈判桌上,国民党代表们为何能咄咄逼人?即使强如中共“一、二把手”的毛泽东、周恩来,也不得不一退再退:从原来要求48个师的编制,直接让步到要求给24个师的编制,正规部队编制直接缩减一半;让出江南国民党心脏地带的7个根据地,再加上海南的抗日根据地,部队全部开赴
1949年12月的成都清晨,寒雾沿着浣花溪慢慢爬进省府大院,王陵基握着听筒,手心发凉。电话那头的俞济时只回了一句模棱两可的“等通知”,随即挂线。短短几秒,让这位四川省主席恍如跌进深井——他忽然明白,自己已被蒋介石抛下。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丢官印、弃黄金、扮商
一条是生路。跟着盟军总顾问、美国将军史迪威,以及溃败的英军,撤往印度。那里有盟军的基地,有补给,能活命。
笔者在参与编写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敌军工作史的过程,发现了半个世纪前杜聿明被俘后写的一封亲笔信。这是一份颇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澄清以讹传讹的一些历史事实,确凿地证明了杜聿明在被俘后短短二三个月后,即在政治上、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还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提供
一九四五年九月初,重回南京的蒋介石正为东北人事焦头烂额。日军无条件投降,可东三省尚未真正“回家”。铁路、电厂、兵工厂几乎完好,谁握住它,谁就握住明日筹码,老蒋心知肚明。